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:論發病,預防及病因。

金匱要略:臟腑經絡先後病證脈治第一

夫人秉五常(五行),因風氣(正常氣候)而生長。風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,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若五藏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。客氣邪風,中人多死,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。
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,為內所因也。
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,壅塞不通,為外皮膚所中也。
三者房室金刃、蟲獸所傷,以此詳之,病由都盡。若人能養慎,不令邪風干忤經絡,適中經絡,未流傳府藏,即醫治之。四肢纔覺重滯,即導引吐納,鍼灸膏摩,勿令九竅閉塞,更能無犯王法、禽獸、災傷,房室勿令竭乏,()服()食節其冷熱、苦酸辛甘,不遺形體(正氣)有衰,病則無由入其腠理。腠者,三焦通會元真之處,為血氣所注。理者,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。

體現幾個自然段:

一,原理。
二,三條。
三,防病原則,與早期治療 。



  • 五臟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。元真,為正氣,及內經所云: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或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通暢,氣血,津液需通暢。
  • 客氣邪風,中人多死。外來為客,泛指六淫之邪,『死』當『病』解,需活看。會不會病,病的輕或重,取決於正邪之間,孰弱孰強,因此,總的來說,要把握保持,保存正氣的總原則。
  • 經絡受邪(六淫之邪)入臟腑,此繼承傷寒的理論,疾病的進程,由表入裏。理由是,正氣無力抗邪,內虛邪盛,故也。『為內所因也』,這裡的『所』,依照古文,文法結構,『所』之後為動詞。所以,這裡不能解釋為『所以』,也就是不是內因,而是六淫之邪,外因也?(應該要理解為內因,是內虛,而外邪趁虛而入)。故,邪由經絡入臟腑,為深,為內。
  • 四肢九竅(眼,耳,鼻,口,二陰),此都是體表部位。血脈壅塞不通,不通則痛,表現,頭,頸,項,背,全身酸痛。體現,正氣尚能抗邪,堵塞於體表部位。外邪由口鼻入,邪熱上湧於肺,為溫病理論打開一道窗口。邪由皮膚入血脈,為淺,為外。
  • 『若能養慎』,養,內養正氣,慎,外慎風寒(邪風)。
  • 『導引』,自捏自摩,伸縮四肢,去煩除勞,名為導引。
  • 『膏摩』,外用膏藥,塗抹一定部位肌膚,屬於外用法。譬如在中風篇裡面有頭風摩散。
  • 腠理。(扁桃體,淋巴,腦血障壁等等)

第一條:已病防治,虛實異治。
第二條:發病與早期治療。


  1. 一個觀念,整體觀點。內外,經絡,臟腑,為一整體系統。人與外在自然環境,為一共同存在系統。
  2. 二個傳變規律。1.臟腑傳變如見肝之病,當先傳脾。2.經絡傳臟腑,為內所因也,經絡傳臟腑又是一個傳變途徑。
  3. 三條,奠定三因理論基礎。
  4. 闡述一個重要思想,預防醫學思想(治未病)。無病防病(脾旺不受邪,五臟元真通暢,養慎,不遺形體有衰),已病防傳(見肝之病,當先傳脾),早期自療(導引,吐納,針灸,膏摩)。

第八條:
問曰.有未至而至.有至而不至.有至而不去.有至而太過.何謂也.師曰.冬至之後.甲子夜半少陽起.少陽之時.陽始生.天得溫和.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.此為未至而至也.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.為至而不至也.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.此為至而不去也.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.此為至而太過也.(天氣反常,容易引發疾病,需注意調攝,治病也需因病,因時,因人制宜。
第十三條:
問曰.陽病十八.何謂也.師曰.頭痛、項、腰、脊、臂、腳掣痛.陰病十八.何謂也.師曰.咳、上氣、喘、噦、咽、腸鳴、脹滿、心痛、拘急.五髒病各有十八.合為九十病.人又有六微.微有十八病.合為一百八病.五勞七傷六極.婦人三十六病.不在其中.清邪居上.濁邪居下.大(風為百病之首故曰大)邪中表.小邪中裡.谷(穀)飪 之邪.從口入者.宿食也.五邪中人.各有法度.風中於()前.寒中於暮.濕傷於下.霧傷於上.風令脈浮.寒令脈急(沉緊).霧傷皮腠.濕流關節.食傷脾胃.極寒傷經.極熱傷絡.
五勞七傷六極(慢性虛損性疾病):

在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「五勞所傷」中,是這樣的: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



久視傷血:因為「肝開竅於目「而「肝受血而能視「,所以久視傷血;

久臥傷氣:過度臥床,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,肺的機能不強健,而肺主一身之氣,所以人體的「氣「由此受傷;

久坐傷肉:長時間久坐,不活動,周身氣血運行緩慢,可使肌肉松弛無力,而「動則不衰「,動則氣血可周流全身,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;

久立傷骨:久立傷腰腎,腎藏精,而精生髓、髓為骨之液,可養骨,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;

久行傷筋: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,而膝為筋之府,所以說久行傷筋。

七傷

《諸病源侯論、虛勞病諸侯》:「一曰大飽傷脾;二曰大怒氣逆傷肝;三曰強力舉重,久坐濕地傷腎;四曰形寒飲冷傷肺;五曰憂愁思慮傷心;六曰風雨寒暑傷形;七曰大恐懼,不節傷志」。


六極:  

指六種勞傷虛損的病證。「血極」則發墮善忘;「筋極」則拘攣轉筋;「肉極」則肌削萎黃;「氣極」則短氣喘急;「骨極「則齒浮足痿;「精極」則目暗耳聾。

『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』:風,寒,濕,霧,穀飪,五邪,致病各有規律可循。


五邪
屬性
致病規律
部位,脈象


居上傷於上
傷皮腠


居下傷餘下
流關節


中表中於前
令脈浮


中裡中於暮
令脈急
宿食
穀飪
從口入
傷脾胃


另一說:『前』為『俞』之誤,『暮』為『募』之誤。『俞』為『俞穴』,為背面之意,『募』為『募穴』,為腹面之意。

註解:募,有募集之意,募穴為臟腑之氣結據處;俞猶輸也,俞穴乃臟腑之氣,由內臟輸轉至皮部之處。如《難經‧第六十七難》所言:「募皆在陰,俞皆在陽」,故,募穴皆在腹部,俞穴皆在背部。在治療上,如臟腑有病時,同時取同臟腑之募俞穴(患者側躺)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